古都读后感
作文「古都读后感」,作者佚名,请您欣赏。51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请使用网站顶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不能当作范文使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古都读后感 读《古都》有感1500字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文革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文革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孙燕姿《遇见》),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092班梁安琪0908010203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2年。川端康成的《古都》写一对从出生起就由于物质邪恶而分离的孪生姐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成人,偶然相遇又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再次分离的结局。作者以清淡朦胧的笔触,传达出对纯净不幸少女们的悲悯,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对自然人生淡淡的哀感、深隐的惆怅。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写的是京都,从京都四季中所举行的传统仪式:赏樱、时代祭、祗园节、大字篝火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清水寺、南祥寺、园山公园等等都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细细品味。雅、物之哀、寂等概念所表现的是日本人的美学感觉,暗示的是美与感情世界的和谐。小说全篇贯穿描写的风物,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既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突出了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宗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之所在。在《古都》里,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写景来牵动情节,同时又把景物人格化,借景来塑造人物,表现感情。《古都》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小说里的人物在绮丽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作者巧妙地把紫花地丁这一象征物作为展示千重子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紫花地丁在千重子看来是多么柔弱的花儿,孱弱无力的花枝依附于大树,遭受风吹雨打,其枝蔓是何等的脆弱!花的这些情状浓缩了主人公的无限哀情愁绪,人与物、心灵与外界交织在一起,“心物一体”表达出千重子微妙复杂的纤细心理。作者有意地进行主观化处理后,使主客合一,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紫花地丁成为千重子情感世界的外化。随着季节变化,从抽芽开花,花朵凋谢,叶子枯萎,千重子也从朦胧的伤感过渡到蕴含某种希望。在小说里所有的风物都已经不单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相辅相成的。小说以四季为框架,把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欢离合放在同一平面上,让故事情节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秩序地深入展开:春天的苦苦思念,夏天的不期而遇,秋天的北山相约,隆冬的不告而别。作者巧妙地使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变依托在紫花地丁这一外在景物上,千重子从这种“自然的生命”勾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忧伤。同时它也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展开作品的线索——对失散的孪生姐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在“北山杉”一章再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作者又借助千重子的嘴说出“我也像生长在枫树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来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千重子发出的感叹,不仅为故事情节的铺展和人物感情的流动起到了诱发作用,而且还构成了苗子登场后的微妙心理的伏线。后来现实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偶然重逢了,但是相遇并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了更沉重的哀愁之中。到了“祗园节”一章再一次出现同一物象时,千重子凝望着紫花地丁,噙着眼泪遐思:“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这才点明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隐喻含义。这对孪生姐妹经过春夏的几次欢聚,到了深秋即将悲离,在“深秋的姐妹”一章最后一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时,他们的处境更使人感到忧伤,“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虽还是绿色的,可寄生在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这简洁的一笔,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即将悲离的感伤情怀和沉痛心绪。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依托在紫花地丁的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会被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感伤。
如果说《古都》中的紫花地丁是千重子的象征,那么北山杉又何尝不是苗子的写照呢?“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象一个乐章,送来了悠长的杉林之声⋯⋯”苗子就生长、劳动在这里。她仿佛是株山杉的精英,也象北山杉一样挺拔、秀丽、温良纯朴、生机勃勃。而她对不曾见过面的孪生姐姐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屡屡难拂,浓郁得一点也不亚于北山杉的“漫空笼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初读《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朴素淡雅的语言所吸引。浅浅一读,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内容。后来细细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这孪生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年轻一辈之间爱情与婚姻的缠绵。《古都》讲述了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时家里贫寒,不得已将千重子弃于红门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发商收养,当做他们的独生女,悉心培养。后来遇到了苗子。纺织户长子秀男误将对千金千重子的爱慕转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当做千重子的幻影,对其求婚。“对美的幻影,总没有厌倦的时候吧。”苗子说出此话,内心的无奈,又有谁知道。还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马真一,她所遇见的秀男,她的爱情。最终她也不过是选择了家庭的产业,选择了真一的哥哥,龙助。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们是一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欢乐,渐渐地被现实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卖体力的下层劳动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对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宁静,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对京都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写,各种节日,寺院,植物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书。像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这些京都民风民俗,带着浓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现在文章当中。并且在细腻的文风下,散发着无尽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对当地的环境描写,更是将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尽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静静地述说着她那弃儿的故事。
《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这就是人生。
古都读后感相关推荐:
- 小学读后感作文500字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三百字读后感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300字
- 海底2万里读后感
- 铁匠读后感
- 女娲补天读后感
- 骆驼祥子每章读后感
-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 夏洛的网的夏日读后感